西藏的著名寺庙
1.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藏文:???????藏语拼音:bo da la,威利:po ta la)坐落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红山)上,它一共有999个房间。它的总面积是9927平方米。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它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宫中还收藏了无数的珍宝,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1961年,布达拉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94年8月8日,新中国规模最大的文物维修工程——西藏布达拉宫维修工程全面竣工,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以迷人的风貌展现在“世界屋脊”上。
2.桑耶寺
桑耶寺的全名是"贝扎玛桑耶敏久伦吉白祖拉康",藏文含义为"吉祥红岩思量无际不变顿成神殿"。
8世纪末,时任赞普的赤松德赞笃信佛教,他将印度的两位佛教大师寂护和莲花生迎请至西藏弘扬佛法,并决定为他们修建一座寺院。
据《桑耶寺志》记载,公元762年,赤松德赞亲自为寺院举行奠基,历时十二年建造,到775年终告落成。由于有传说在初建时,赤松德赞急于想知道建成后的景象,于是莲花生就从掌中变出了寺院的幻象,赤松德赞看后不禁惊呼"桑耶"(意为"出乎意料"、"不可想象"),后来就把这一声惊语作为了寺名,于是该寺也就因国王一声惊语而被命名为桑耶寺。
桑耶寺落成后举行了盛大的开光仪式。赤松德赞又从唐朝、印度和于阗等地邀请来僧人住寺传经译经,并宣布吐蕃上下一律遵奉佛教。因此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具备佛、法、僧三宝的正规寺院,在藏传佛教界拥有崇高的地位。
9世纪中叶,吐蕃禁止佛教传播,桑耶寺也遭到封禁。10世纪后期重新开放后,这里遂成为宁玛派(红教)的中心寺院。萨迦派统治时期,对该寺进行过修葺,并派遣僧人住寺,此后就形成了宁玛、萨迦两派共处一寺的局面。
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极为重视桑耶寺古建筑和寺内文物的保护工作,曾拨给专款进行维修。1962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将其列为全区要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桑耶寺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3.XXX
藏传佛教黄教派的著名寺庙,建于公元7世纪。相传,该寺由藏王松赞干布的妻子唐朝文成公主择地设计,由藏王另一妻子尼泊尔公主主持修建的。寺内有文成公主从唐朝京都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佛像一尊,寺门前立唐番会盟古碑一尊。该寺是藏民崇奉的圣地。
4、哲蚌寺
哲蚌寺系黄教六大寺庙之一,原名是吉祥永恒十方尊胜州,藏语意为"堆米寺"或"积米寺",藏文全称意为"吉祥积米十方尊胜州"。它坐落在拉萨市西郊约十公里的根培乌孜山南坡的坳里,由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之弟子降央曲吉-扎西班丹于公元1416年创建。解放前该寺僧众超过一万人,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拥有141个庄园与540多个牧场,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
哲蚌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位于拉萨西郊更丕乌孜山下。整个寺院规模宏大,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铺满山坡,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哲蚌,藏语意为"米聚",象征繁荣,藏文全称意为"吉祥积米十方尊胜洲",它是格鲁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
5.色拉寺
色拉寺全称"色拉大乘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是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 色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拉萨北郊3千米处的色拉乌孜山麓,自古就是高僧活佛讲经说法之地,有许多僧尼小寺环绕其间,寺东和寺南有普布觉寺、米琼热尼库寺、贡巴萨寺、帕奔岗寺、扎西曲林寺、曲桑寺、嘎丽尼姑寺;寺后还有珠康日却、色拉却顶寺等等。
色拉寺内保存着上万个金刚佛像,大多为西藏本地制作。还有许多是从内地或印度带来的铜佛像。大殿和各札仓经堂四壁保存着大量彩色壁画原作。最著名的塑像就是大殿里的"马头明王"像。在四层吉札仓里面,进大殿直走,过一排小殿,最里面就是。当了人会把头伸进一个小神龛里面,用头触那个雕像的基座。
色拉寺有妙音殿。主要建筑有措钦(集会殿)、吉扎仓、麦扎仓、阿巴扎仓及32个康村。早期建筑以麦扎仓、阿巴扎仓为中心,后经历代增修扩建,才具有今天的规模,所以平面布局上无整体规划。但色拉寺的建筑密而不挤,杂而不乱,因地制宜,主体突出,体现了格鲁派大寺的特有风格,全然是一座宗教城市。
6.甘丹寺
甘丹是藏语音译,其意为“兜率天”,这是未来佛弥勒所教化的世界。宗喀巴的法座继承人,历世格鲁派教土甘丹赤巴即居于此寺。寺内还保存着历代甘丹赤巴的遗体灵塔90余座,并藏有许多明代以来的文物和工艺品。
甘丹寺位于拉萨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海拔3800米的旺波日山上,距拉萨57公里。寺庙傍山而立,群楼重叠,巍峨壮观。整座建筑群由佛殿、喇章宫殿、僧院扎仓和米村及其附属建筑单元组成。1419年,宗喀巴在甘丹寺圆寂,灵塔内尚存宗喀巴的肉身灵塔。
甘丹寺中藏有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有1757年清代乾隆皇帝赐予该寺镶满金银珠宝、书有汉满蒙藏四种文字的盔甲,国家特级文物、纯金汗书写而成的藏文《大藏经》中的整套《甘珠尔》佛经,由十六罗汉和四大天王等组成的整套二十四幅的缂丝唐卡“唐绣”,这些文物都展示出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之间的亲密关系。其中二十四幅要展示三周,形成了该寺一年一度规模盛大的“甘丹绣唐节”。
7.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寺,是全国著名的六大黄教寺院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错钦大殿为该寺最早建筑。殿前有一500平方米的讲经场,是班禅向全寺僧众讲经和僧人辩经的场所。大殿内同时可容2000多人诵经。供奉的佛像除释迦牟尼佛及其大弟子外,两边柱上还刻有建寺人根敦主与四世班禅的立像;周围有宗喀巴师徒和80位高僧造像等。
该寺最宏伟的建筑是大弥勒殿和历世班禅灵塔殿。大弥勒殿位于寺院西侧,殿高30米,供奉1914年由九世班禅确吉尼玛主持铸造的弥勒坐像,总高26.2米,共享黄铜231400斤,黄金6700两,仅镶嵌佛像两眉,就用了大小钻石珍珠等1400多颗。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铜佛坐像。历世班禅灵塔大小不一,塔身都饰有珍珠和玉石。每座灵塔都燃点数量不等的大小酥油灯,终年不熄。塔内藏有历世班禅的舍利肉身,以四世班禅的灵塔最为豪华。西藏的著名寺庙
8.萨迦寺
萨迦寺坐落于西藏日喀则地区萨迦县的奔波山上,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主寺。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萨迦”系藏语音译,意为灰白土。公元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吐蕃贵族昆氏家族的后裔昆·贡却杰布(1034-1102)发现奔波山南侧的一山坡,土呈白色,有光泽,现瑞相,即出资建起萨迦寺,逐渐形成萨迦派。萨迦寺用象征文殊菩萨的红色、象征观音菩萨的白色和象征金刚手菩萨的青色来涂抹寺墙,所以萨迦派又俗称为“花教”。
萨迦寺分南北两寺。北寺在重曲河北岸,建在奔波山的南坡之上,南寺在重曲河南岸,建在平原地带。萨迦北寺始建于公元1073年,创建人为萨迦教派的创始人昆 贡觉杰布。北寺最初只是作为萨迦教派的主寺而著称于世。可是到了公元13世纪,即当萨迦寺第四代法王萨班 贡噶坚赞执事时期,北寺开始带有政治色彩。其时,蒙古王室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控制,成吉思汗的孙子阔瑞写信邀请萨班到凉州会晤,萨班逐率其侄八思巴与恰那多吉前往。在这次会晤之中,萨班代表西藏地方势力与蒙古王室达成协议。从此,西藏归顺了(蒙古)元朝。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封八思巴为国师,令其统管全国佛教事务并主持西藏地区的政务,1265年,八思巴由元大都回到萨迦,开始建西藏地方政权。北寺因之而成为西藏地方行政事务机关的所在地。在这种情况下,八思巴对北寺进行了扩建。
北寺规模宏大,建筑沿山砌筑,高低错落,连绵逶迤。虽然北寺建筑现已经毁尽无遗,但从其断壁残垣,仍可推知当年鼎盛之时的气派。据有关资料和图片介绍,北寺的主要建筑有“古隆神宫”等殿堂。
萨迦南寺兴建于公元1268年。这座城堡建筑,是由本钦释迦桑布根据八思巴旨意主持修建的。南寺总平面呈方型,占地约4.5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为4800平方米。城堡外围有护城壕沟,沟中有水,类似护城河。城墙为圆形土筑墙,上有垛口马面,四角均设角楼,四面中部都建有高耸的敌楼。城内建筑为殿堂和僧舍。
“拉康钦莫”是南寺的主体建筑。该建筑原为回字形平面的大殿,据说可容纳一万名喇嘛念经。殿内有大柱四十根,中间的四根尤为粗壮。关于这些粗壮的柱子,萨迦地区有许多传说。最有趣的传说,要算“元朝皇帝赐柱”的故事了。故事说,当初八思巴在元大都任职,元朝皇帝知道他想回萨迦修建庙宇,便选了一根直经四尺的大柱赐给他。但是,那柱子太大了,根本无法运回。八思巴深为惋惜。谁知当他回到萨迦的时候,那根大柱竟然漂浮在重曲河上。这个传说生动的反映了皇帝忽必烈与国师八思巴之间的密切交往。
“欧珠拉康”在南寺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里有十一座萨迦法王的灵塔。在“欧珠拉康”的后殿,有一幅十分珍贵的历史题材的壁画,它记录了西藏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萨班与阔端的会晤。
由于萨迦寺曾为西藏地方政权所在地,寺内保存的历史文物十分众多,其珍贵者有,元代中央政权给萨迦地方官员的印玺、冠戴、服饰,以及宋、元以来的佛像、法器、瓷器等。萨迦寺的藏书浩繁惊人,不仅有罕见的用金粉、朱砂抄录甘珠尔和贝叶经,还有上万卷有关天文、地理、历算、医药、文学、历史等方面的藏文典籍。
9.白居寺
白居寺由寺院、吉祥多门塔、扎仓和围墙四大建筑单元多门塔、扎仓和围墙四大建筑单元组成,系明代建筑。白居寺由江灵敏度法王绕丹贡桑帕和一世班禅克珠杰于15世纪中叶的前半期(1418年至1436年)共同主持兴建。克珠杰(1386年-1438年)早年随萨迦派仁达哇等高僧学习佛法,很快成为精通五明的佛学大师。1413年,绕丹贡桑帕(1389年-1442年)为在江孜地区弘传佛教,乃邀请克珠杰到江孜主持教务,并且将江孜庄园与上部城堡两地辟为建寺用地,于公元1418年动工兴建,公元1425年竣工。该寺为三层平顶藏式建筑,平面为坛城模型,由大殿、法王殿、护法神殿、金刚界殿、罗汉殿、道果殿、无量宫殿、转经回廊等建筑组成。
1904年第二次英国侵藏战争中,英军攻占江孜宗山后,又攻占白居寺。
占领白居寺的英军,抢劫了该寺大量文物、藏经等等,并且将佛堂改为食堂,在转经筒上钉钉子改为食品输送带。经过战斗,英军屠杀许多藏族民众之后,占领了整个江孜。
1957年2月26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举行宴会,庆祝藏历火鸡年。同年3月2日,在北京的藏族人士欢度藏历火鸡年,赴中南海勤政殿向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拜年。十四世达赖和十世班禅分别在江孜白居寺和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参加庆贺藏历新年典礼。
1959年民主改革之前,白居寺有僧人1500余名,由格鲁派僧人主持寺院管理,白居寺的寺院总堪布由色拉寺藏巴康村派遣。1977年,国家拨出专款全面维修白居寺。修复部分于1979年12月开放。
1998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世纪初,政府批准的白居寺僧人编制80名,其中格鲁派编制40名、萨迦派编制20名、夏鲁派编制20名;实有僧人76人,其中归属格鲁派者43人、归属萨迦派者21人、归属夏鲁派者12人。
10.楚布寺
楚布寺位于拉萨以西60公里堆龙德庆县西北楚布河上游,海拔4300米,距西藏拉萨市西郊约七十公里外,是噶玛噶举派的主寺。举世瞩目的藏传佛教转世制度在这里首创,后被西藏其它教派推而广之。
寺院坐北朝南由第一世大宝法王杜松虔巴于1189年建立,第一世大宝法王杜松虔巴在一次禅观中了悟到楚布寺是胜乐金刚坛城,任何人到此地便能得到胜乐金刚加持。楚布寺在"文革"后重建,由于这里有中国政府文革后承认的第一个大教派的活佛,所以一度发展比较快,寺里有喇嘛400人。
楚布寺拥有大量稀世文物,现位于楚布寺大殿内的江浦寺建寺碑高约两米半宽约半米,上刻古藏文,对研究吐蕃时期政治、经济、宗教等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第八世噶玛巴为纪念其上师而塑造的银像是楚布寺镇寺之宝,传说银像塑成之后竟自动悬浮空中达七天之久,故有"空住佛"之说;楚布拉千(即大佛)高约6米为二世噶玛巴所铸。
楚布寺附近有一泉水滚滚涌出,水清甘冽,过去噶玛巴施神通力用拐杖往地一戳而成。此外,玛恰噶拉石刻塑像、米拉日巴曾用过的钵、都松钦巴的僧帽等都是楚布寺弥足珍贵的宝物。
环抱着楚布寺的吉钦波神山上也有一系列著名景点,如天葬台、静修室和历代噶玛巴闭关洞、十七世噶玛巴转山时于石头上留下的心咒字样等。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