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客户体验 > 文化旅游 > 藏文化常识
藏文化常识 藏族生活礼仪 藏族禁忌 藏族丧葬的程序及仪轨 藏区最隆重的宗教节日庆典 藏族的婚姻形式 藏区八大神山 西藏的著名寺庙 西藏最美的十大湖泊

藏文化常识

 藏族起源

        有关藏族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来自印度,是释迦牟尼的后裔;有的以藏族人相貌与马来西亚人相似,而认为应是有马来西亚半岛迁徙而来。然而,在藏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则是记载在藏文史书《西藏王统记》中的一段“猕猴变人”的传说。

      相传普陀山上的观世音菩萨命其猕猴徒弟,由南海到雪域的西藏来修行。为了度化西藏,猕猴与当地的罗刹女结合,生下六只小猴,老猴将它们送到果树林间,任他们各自觅食生活。这些小猴长大后,互相交配又生下了五百只小猴,如此愈生愈多,眼看树林间的果子渐渐稀少,观世音菩萨便命老猴到须弥山中取来天生五谷种子,撒向西藏大地,于是长出了各种谷物。这些猴子改吃五谷,尾巴渐渐缩短,逐渐进化成人形,这便是藏族的祖先。

      传说在泽当东方的贡布山上,还留有当年猴子们栖息的“猴子洞”遗迹,而“泽当”在藏语里就是“猴子玩耍之地”。离泽当不远的撒拉林,传说是老猴当年谷撒大地的地方,有“藏族第一块田地”之称,至今,每逢春耕播种时节,藏人们仍要到这里抓一把“神土”,以保佑丰收。

      这样的神话传说在《西藏王统记》和《西藏编年史》等史籍均有记载,在西藏布达拉宫、罗布林卡、以及许多寺庙的壁画上也会有相同故事。这些都 反映了西藏高原在人类有记载历史之前便已有原始人类活动,这由近年陆续在林芝、定日、昌都等地发现的旧石器、新石器遗址可得到佐证。

       神话往往是一个民族记忆历史的常用手法,因而,当我们剥去其神话的外衣时就会发现,这一神话实际上告诉人们的是青藏高原上曾经经历过得从猿到人的进化历程。而这一内容又恰好为后来的达尔文的进化论所证实。这不可能是一种纯粹的偶然。

        石硕博士在其《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一书中又有新解。他认为此传说并非是一个单纯的神话,而只是一个被附会了神话成分的藏族祖源传说......此传说作为藏地远古人群遗留下来的一种共同祖源记忆,它最初的涵义已不为人们所解,因而在人们眼中变成了一个似乎没有实际意义的神话。传说中的猕猴和罗刹女分别是代表两个血缘氏族人群的图腾信仰符号,这个传说是一个隐含着藏族起源之真相的重要祖源传说。石硕博士在通过大量的考证后认为,落实女隐喻和象征西藏腹心地区的血缘氏族人群,猕猴隐喻和象征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血缘氏族人群。猕猴和罗刹女的结合所反映的就是这两大氏族间相互联姻的历史真实。       

       西藏的原始人类又与甘肃、青海一带迁徙而来的羌人融合,而发展成为藏族。藏族原来只是居住在山南地区的一个原始部落,部落的第一个首领叫聂赤赞普,“赞普”是英武之王的意思。他是后来吐蕃王室的始祖,他的子孙也世袭“赞普”的尊号,所以历史上将藏王称为“赞普”。公元七世纪前,藏族部落分散各地,直到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以武力统一了各部落,建立了吐蕃王朝,藏族才开始壮大。

 

藏族姓氏命名制度(来源:藏族文化通论,中国藏学出版社)
 依据藏文文献资料而言,藏族姓氏命名制度分为以下四类:
一、    母系姓氏命名
在众多藏文史记中说,藏族社会最初就有四大或六大家族之姓氏。母系氏族社会的以母亲姓名命名的习俗一直延续到藏族的小邦部落时期,这时期雅隆部落的天赤七王就是取母亲名字中的第一个字作为子女的姓氏。
二、    出生地命名
就是将自己的出生地或居住地区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使用。如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罗桑扎巴的姓就是他的出生地名称。
三、    封号或领地命名
吐蕃王朝时期就有藏族姓氏以赞普授予的封号、赐予的领地,及其官职加在自己的名字前作为姓氏的。如藏文创制人吞米·桑布扎的吞米是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伦赞将吞米地方赐封给王朝功臣,吞米·桑布扎的父亲阿尼。吞米就成了他们家族姓。
四、    宗教文化命名
苯教文化主导时期,藏族姓氏当中明显地体现出其宗教内容和宗教术语。如臃肿(永恒)、南卡(天空)、索拉(命神)。藏传佛教政教合一统治时期,以强大的佛教文化淡化或改变了藏族姓氏命名习俗和制度。几乎每个人的姓名当中就有佛教术语或宗教文化内涵的名称。

 

藏族食品文化
藏食品文化是指藏族日常生活中的饭食及其使用方法。由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他们饮食和制作方式各地亦有所不同。藏族传统的日常饭食主要是面食、肉食、乳食三大类。
一、    藏族面食文化
糌粑(??????)是以青稞麦炒熟后磨成的面粉,即可直接使用。藏族最主要的饭食莫过于糌粑,是藏族男女老少每日必吃的食品。糌粑就是用藏区特有的麦类作物——青稞(???)经加工磨制而成。藏族有很多种吃糌粑的方法,在藏区普遍流行吃糌粑的方法叫“玛粑”(????????)抓糌粑,还有“糌岗”(????????)等。
二、    藏族肉食文化
肉类食物是藏族主要食品之一。这与青藏高原寒冷的气候需要补充热量有关,也与藏区以牧业生产为主的食物来源有关。藏族最爱吃的是牛羊肉。藏族牛羊肉的普遍吃法大致有三种,一是生吃,二是风干吃,三是煮熟吃。
三,藏族乳食文化
在藏区乳制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三大主要食品之一。这与藏族人民游牧生活和生产具有密切关系。藏区乳制品主要有鲜奶、酸奶、干酪和酥油等。酸奶,藏语称为“雪”(???)。酸奶的制作方法简单,经牛奶加工发酵而成。奶酪,藏语称为“曲让”(??????)也称干酪,俗称奶渣。酥油,藏语称为“玛儿”(???)藏族人的生活几乎离不开酥油:抓糌粑离不开酥油,打茶更离不开酥油,油炸食品也离不开酥油。

 

藏族饮食文化
关于藏族饮茶之习形成的历史,最早见于汉文文献《华阳国志》、司马迁的《史记》和《汉书》等史籍,这些史籍都记载了西汉时期蜀地与西南夷地形成茶市。西南夷地即是今之甘孜、木里和阿坝藏区。西蜀的商人与秦汉之时已于康藏高原东部的牦牛夷等有着物资交换关系,以蜀中之茶换取马、牦牛等汉武帝建元年间,唐蒙开南夷道,通往夜郎,司马相如趁势开通耶、莋等西夷之路,被称之为牦牛道,牛棒沱茶道。后来又被称为茶马古道。
藏茶饮料制作的茶叶一般是砖茶、沱茶和红茶三种。藏族对自己所用的茶叶叫“大茶”或藏茶,是内地对藏区的专供茶,历史上被称之为“边茶”。藏族饮茶的方式有:熬清茶、熬茶汁和制熟茶法等。
 藏族饮酒的历史十分久远,从目前所知的最古老的吐蕃文献看,其中不乏对酿酒和饮酒的记载。在《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传记篇中,便有记载松赞干布时老臣韦·邦多日义策用青稞煮酒,邀请赞普至家中敬献饮宴一事。藏族酿酒的原料一般多是青稞。青稞酒的酿造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选料、浸泡、蒸煮、发酵到勾兑,每一个程序都很讲究,一点都不能马虎。 
酿青稞酒一般选用三种青稞,一种是白青稞,一种是蓝青稞,一种是黑青稞。其中白青稞和蓝青稞酿酒最好。
                   

藏文化-民族服饰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藏族同胞特别重视“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
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

 

藏戏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演唱篇幅最长的一部史诗,目前已经搜集到的就有120多卷、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仅从字数来看,就已经远远超过了世界几大著名史诗的总和。它主要是以说唱的表现形式展现意为藏族民族英雄的事迹,大约产生在公元两三百年至公元6世纪之间,到12世纪初页,《格萨尔王传》的内容逐渐完善,主人公的形象日臻丰满,在藏族地区得到了广大的流传。

 

唐卡
唐卡,即藏画,是藏文音译。多为刺绣或绘画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宗教卷轴画,装裱后悬挂供奉,历来被藏区人们视为珍宝。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
现存世界最大的一幅西藏刺绣佛像“唐卡”——“刺绣红夜魔唐卡”,制作于中国明朝年间。这幅唐卡是以驱除邪魔为题材,高三点三米,阔二点一米,右上方有“大明永乐年施”年款。

 

藏传佛教-十相自在
十相自在:藏语音为“南久旺丹”,意为十相自在:寿命自在、心自在、愿自在、资具自在、业自在、受生自在、解自在、神力自在、法自在、智自在。
十相自在是时轮之精髓,是莲华生大士的印章。它是由七个梵文字母和三个图形联合组成。标志密乘本尊与其坛城合为一体的一个时轮图形,是集三界器世间的一切精华于一体的象征。能令具信者免除、刀兵、疾疫、饥馑及水、火、风等灾难。能使所在处吉祥圆满,眷属和睦,夜梦吉祥,身心安康,去处通达,所求如愿。其图案在各种藏族生活用品、服装饰品中非常常见。

 

藏传佛教-吉祥八宝
吉祥八宝即八吉祥,又称八瑞吉祥,八宝吉祥,藏语称“扎西达杰”,是藏族绘画里最常见而又赋予深刻内涵的一种组合式绘画精品。大多数以壁画的形式出现,也有雕刻和塑造的立体形,这八种吉祥物的标志与佛陀或佛法息息相关。其图案在各种藏族生活用品、服装饰品中非常常见。吉祥八宝由法轮、白螺、宝伞、胜利幢、妙莲、宝瓶、神鱼和吉祥结八种吉祥物组成。神奇美妙的"吉祥八宝"法轮常转,白螺法意妙吉,宝伞遮魔障,胜利幢庇护众生,妙莲出污不染,宝瓶福智圆满,神鱼教慧人们游离烦恼,吉祥结续万福无边,众生咏颂佛经,意在保佑平安,驱灾避邪,与佛同在,是吉祥幸福的象征。

 

藏传佛教-六字箴言
汉字音译为唵(an)、嘛(ma)、呢(ni)、呗(ba)、咪(mei)、吽(hong)。无论是汉语或藏语都没有字面意义,发音都一样.是佛教密宗中最尊崇的一句咒语,密宗认为这是秘密莲花部的根本箴言,也即莲花部观世音的真是言教,故称六字箴言。藏传佛教将这六字视为一切根源,循环往复念诵,即能消灾积德、功德圆满。

 

藏传佛教-雍仲符号(卍、卐)
雍仲(???????????)藏语音译,具有永存之意。卐字符是最古老的、最常见的象征符号之一,在世界许多文化中都可以发现卐字符。在西藏苯教中,雍仲卍之意是“永生或不变”,本质上与佛教的金刚相符。与印度金刚杵的象征物使金刚乘佛教之“金刚之道”兴起一样,雍仲卍字符也象征着雍仲苯教的兴起。与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顺时针转不同,苯教的卍字符是逆时针转的。出于这个原因,苯教的修持者要在圣殿和圣地逆时针方向转经。据一些专家考证,左、右转的雍仲,是由于观察太阳运转的者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每个雍仲,从前后看都可以是左旋、或右旋,左右旋是统一的,进而说明太阳的运转、藏民族对宇宙的看法是统一的。
总之在佛教不论右旋、左旋,卐字均系用来表示佛的智慧与慈悲无限。旋回表示佛力的无限运作,向西方无限地延伸、无尽地展现,无休无止地救济十方无量的众生。

 

藏传佛教-和睦四瑞图
和睦四瑞图是藏传佛教的经典故事绘画. 讲的是一只贡布鸟衔来一颗种子抛到地上,一只兔子看见了,便刨了一个坑把种子埋在土里;不久种子长出了幼苗,一只在山林里玩耍的猴子看见了,为了保护幼苗,他用树枝杷幼苗围了起来,并拔去四周的杂草;一头大象看到这一情景后,便每天用长鼻汲来山泉浇灌。幼苗在四瑞兽的精心呵护下长成了参天大树,结满累累硕果,四瑞兽齐心协力将果子分给山林里所有的瑞禽灵兽共同分享,使地方安宁、人寿年丰。

藏传佛教-吉祥胜利幢
吉祥胜利幢象征着佛陀战胜四魔的胜利(阴魔,障魔,死魔,欲惑神),魔乃是人心中的欲望执着迷惑贪嗔的产物。胜利幢是圆柱形宝幢,插在一根长木轴杆上,幢顶呈伞状,伞顶中央有个如意宝饰。圆顶伞用装饰华丽的金黄色伞骨支撑,伞骨末端有一个摩羯头,上面挂有呈波浪状的黄色或白色丝绸。圆柱形胜利幢上披有层层叠叠飘锤的色彩缤纷的丝绸帐帷。其底部饰有波浪形状飘扬的彩色丝绸帷帘。

防伪查询入口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