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最隆重的宗教节日庆典
藏区最隆重的宗教节日庆典
莫郎节
在每年藏历正月初三至十七举行。节日活动由僧人集中念大经和大型户外宗教祈祷仪式两部分组成。阿坝县莫朗节是藏区规模最大最隆重的宗教节日庆典之一。节日期间,阿坝县各大藏传佛教、本波教寺庙,如格尔登寺、各莫寺、朗依寺、查理寺、赛格寺、德格寺等相继开展户外各种大型的诵经、跳神、展佛、降神、驱鬼、转强巴佛大型佛事活动。各种奇特的宗教祈祷仪式、佛像、藏戏服装面具、鼓号法器、唐卡、酥油花等宗教文化、艺术瑰宝尽展人们眼前,整个节日笼罩在神奇神秘的宗教氛围之中。来自川甘青藏区朝拜群众可达万人之多。
晒佛节
又称瞻佛节和浴佛节,是藏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藏历二月初和四月、六月的中旬举行。所谓“晒佛”,就是把寺院里珍藏的巨幅锦缎织绣佛像,抬出来(平时是卷起来收藏保护的)展示于光天化日之下及广大信众面前,让善男信女观瞻膜拜。
跳神
是藏传佛教寺院最隆重的祭典活动之一,是在藏区各地喇嘛寺举行法会庆典时,由喇嘛僧侣表演的一种宗教仪式舞蹈。这种舞有单人舞、双人舞和集体舞三种形式。跳舞时带假面具,穿长袍,佩彩带和刀盾。伴奏的乐器有舞钹、牛角号、唢呐等。
藏族主要节日
藏历年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农历新年大致相同。藏历年是根据藏历推算出来的。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持续十五天。因为全民信仰佛教,节日活动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是一个娱神和娱人、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据说,唐代以前,藏族是以麦熟为新年,后来,由于唐宗室女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开始了较为密切的交往,随着中原文化与高原文化的交流,许多中原文化逐渐传入西藏,其中包括历算。后来,藏区以麦熟为新年的习惯,改为与汉族同时过年,直至今天。新年的准备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开始了。除购置吃喝玩乐的年货外,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即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别盛放炒麦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棵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种子,使其在新年时节长出一、二寸长的青苗。“切玛”和麦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临近节日,男人们忙着打扫庭院,妇女则精心制作“卡赛”,一种酥油炸成的面食,分为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涂以颜料,裹以砂糖。既是装饰神案的艺术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赛”的品种花色常常成为女主人勤劳、智慧和热情的象征,在节日里分外引人注目。
雪顿节
相传黄教祖师宗喀巴在改革西藏佛教中,为新创立的格鲁派制定了严格的戒律,规定从藏历四月至六月,正值世间生命繁殖期间,为 了保护生命的充分繁殖,不受到伤害、践踏,僧人都必须安心在寺庙念经修行,直到六月底才能开禁。到了开禁日,僧人们纷纷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为了犒劳僧人修行之苦,特备上酸奶,为他们举行野宴游行,为时一周。
每逢藏历6月30日(阳历在每年八月下旬左右)天不亮,人们纷纷披星戴月从四面八方徒步聚集在西藏最大的寺庙哲蚌寺山下等待着雪顿节开幕式的第一项---展佛。前来朝佛的人在山下汇成人的山、人的海。喇嘛扛着数米巨大笨重的法号鼓着两腮、涨红着脸使劲地 吹着法号、沉闷的号声钻进了山谷却回荡在人们的心里。另一些喇嘛身着紫色的袍子、戴着金黄色的峨冠,席地而坐,他们低着头、虔诚地祈祷着,祈祷世间风调雨顺,祈祷人民平平安安、幸福快乐。当展佛的时辰一到,数十名喇嘛将丝织的强巴佛像在法号声中,在人们殷殷的期盼中迅速在山坡上挥展开时,刹那间万道霞光洒遍佛像,此时,前来朝拜的人们顿时感到灵魂得到了升华,面对着朝阳下庄重的佛像,人们没有骚动,没有拥挤,而是默默地祈祷着,把洁白的哈达庄严地献给展开的佛像。曾听人说,展佛节这一天,即使是天空下着暴雨,在佛像展开的那一刻,也会出现霞光喷薄出洒在佛像上的奇景,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天、神、人合一的表现吧。
雪顿节的第二个节目就是跳藏戏,演员们身着色彩缤纷的演出服装,戴着各式各样的面具汇集在罗布林卡内,作为时一周的表演。
雪顿节期间,藏族老百姓总是全家出动,亲朋好友聚集在林卡里搭帐篷过林卡。过林卡,在汉语里的意思就是野炊。每到夏季来临,藏族同胞总是喜欢三五成群,在有水有树的地方搭上帐篷,铺上卡垫,摆上青稞酒、酥油茶,围在一块唱歌、跳舞,尽情娱乐。而每年过林卡,尤以雪顿节期间在拉萨罗布林卡内的过林卡活动规模最 大,最热闹,这时候的罗布林卡,每个角落里都搭满了具有浓厚藏族文化风格的藏式帐篷,充满了人们饮酒欢歌的笑语。如果这时你有幸参加这个活动,无论你与他们认识与否,只要你到了他们的帐篷里,你就是他们尊贵的客人,他们就会热情地给你唱敬酒歌、祝福歌,他们说:"闪亮的酒杯高举起,这酒中装满了情和义。祝愿朋友吉祥如意,祝愿大家一帆风顺;欢聚的时刻虽然是那样的短暂哟,友谊的花朵却开在我们的心里,美好的回忆留在我们的心中。"你能拒绝他们,你能拒绝他们这样真实的热情么?那就喝吧,可是一碗还不够,要喝就得让你连喝三碗,就是藏族人所说的三口一杯,敬天、敬地、敬神。
萨嘎达瓦节
藏历四月十五日,是西藏一个特定节日--萨嘎达瓦节,藏语意为氐宿月(氐宿是西藏星相28星宿之一)乃佛教创始人施迦牟尼诞辰、成道及圆寂的日子。因此,这个月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加以纪念;久而久之,这些活动转变为大规模的转山。
所谓转经,就是按约定即成的环形线路行走、祈祷的一种藏传佛教形式。全拉萨的转经线路有三条,一条是囊廓,在中环绕主殿觉康一周,全程立满法轮,长约500米,是内环线,藏语"囊廓"就是内环的意思;第二条是八角街,环绕一周,全长约1000米,是中环线,藏语"八廓"即为中环的意思;第三条是林廓路,绕拉萨老城区一周,全长约5000米,是外环线,藏语"林廓",即外环的意思。在囊廓和八角街转经的人流每天都不断,林廓路则是人们在重要日子转经的路线。萨嘎达瓦节,林廓转经最为壮观。从萨嘎达瓦的第一天开始,林廓路上就出现了成群结队的转经人流。到藏历十五这天,转经达到高峰,从凌晨2点直到晚上,人流如潮,川流不息。 这一天,藏族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转经念佛。藏历四月是佛月,藏语称"萨嘎达瓦"。各地藏族群众,在这个月中,都要朝佛念经,磕长头,禁止屠宰牲畜,积功德,因各个教派使用的历法不同,所以具体日期各有差别,而绝大多数教派规定为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佛诞节,但安木多地区由于使用的是汉族农历,因此安木多地区的藏族人民以每年四月八日为佛诞节。
萨嘎达瓦节是拉萨地区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在雄伟的布达拉宫背后的龙王潭举行。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萨嘎达瓦节逐渐演变为藏族人民春夏游园和预祝农牧业生产丰收的群众性节日。每年这天,拉萨的藏族民众,会成群结队汇集到龙王潭(宗角禄康)过林卡或开展娱乐活动。
萨嘎达瓦节最为壮观莫过于德吉南路绵延一公里聚集了人山人海的西藏各地乞丐前来乞讨。当天,布施成为了拉萨藏族人民的传统习俗,近几年,甚至演变成了旅游的一个亮点。建议内地游客参加布施的时候,请准备足够多的零钱,拍照务必尊重被摄者。对于藏族人而言,萨嘎达瓦节历来沿袭着富人接济穷人的传统。据说萨嘎达瓦节会持续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笃信藏传佛教的藏族群众,都要以转经、烧香、吃斋饭、放生等形式纪念他们心目中的佛祖释迦牟尼。而在宗教吉日放生,更是一件善事。因此在拉萨河,人们集结了壮观的放生队伍。
望果节
据说,"望果节"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据西藏有关文献资料记载:早在公元 5世纪末,雅砻地区已经兴修水渠,开始使用木犁耕地,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这时,为了确保粮食丰收,藏王布德贡杰便向笨都都主请求赐以教旨,教主根据雍仲本教义,教农人绕田地转圈,求"天"保丰收,这就是"望果"。但这个时期,"望果"还不是一个正式的节日,而是开镰收割前的一种活动。
公元8世纪后期,西藏进入以宁玛派为代表的印度佛教兴盛时期,"望果"活动也带上了宁玛教派的色彩。公元14世纪时,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来到西藏,通过整顿西藏各教派,格鲁教成了西藏的主要教派,居统治地位。这时"望果"活动便渗进更多的格鲁派的色彩。 后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该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PAGE TOP